© Copyright 2018-2019 云南麝达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最新動態

          News

          您当前位置: 首頁 > 最新動態 > 行業動態

          美麗中國的林草力量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7-16 瀏覽次數:3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致力於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為了這一事業,林草工作者肩負保護祖國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曆史使命,用智慧和汗水裝點河山、染綠大地,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在中共中央宣傳部7月7日舉行的“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綠色使命”中外記者見麵會上,4位林草行業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麵交流,講述持續推進建設美麗中國的奮鬥故事,詮釋林草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使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能生長什麼?
                  答案是,長出了140萬畝人工林海,築起了京津冀生態屏障;長出了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帶動4萬多群眾受益,2.2萬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
                  塞罕壩,是一個綠色奇跡。
                  “建場之初的塞罕壩幾乎沒有樹木,天總是黃的,冬季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每天刮著白毛風,羊皮襖都能凍透。”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
                  三代人,59年,紮根高原荒漠,矢誌不渝造林綠化。
                  如今,塞罕壩森林覆蓋率超過82%,每年可涵養水源、淨化水質2.74億立方米,固碳81.41萬噸,釋放氧氣57.06萬噸,年均無霜期增加了1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了80毫米,大風日數減少了30天。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從漫天沙到遍地花,塞罕壩的抱負遠不止此。
                  “綠起來、美起來的同時還要富起來,這是我們塞罕壩人的初心和使命。”安長明說,依托森林資源優勢,塞罕壩聚力發展綠色產業,反哺當地一方水土和百姓。
                  每年七八月份到塞罕壩觀光避暑的遊客有60多萬人次,發展農家遊每年可實現收入6億多元。邢國林是當地村民,一直靠種植土豆和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計,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帶動下,他辦起了農家遊,從最初的幾間磚土房發展到現在的滿族特色四合院,年收入由幾千元漲到了20萬元。
                  塞罕壩機械林場還建起了10餘萬畝綠化苗木基地,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綠化苗木4400多畝,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元,每年能給群眾增加收入1.4億多元。周邊百姓造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發展經濟林麵積達194萬畝,實現1.6萬人穩定增收。
                  何止是塞罕壩。今日之中國,林草工作者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上越走越堅定,不斷鑄就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讓世界刮目相看。
                  庫布其沙漠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三北防護林工程獲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優秀實踐獎”;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者等被授予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2000-2017年,全球新增綠化麵積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麵積達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04%,人工林麵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7.55萬億元,帶動3400多萬人就業。


                  擔當——敢闖敢試大膽創新

                  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孫建博帶來了一組對比圖,展現了原山林場從荒蕪石頭山到成為國有林場改革樣板的轉變。
                  第一張拍攝於1957年,林場建場之初的森林覆蓋率隻有2%,群山裸露,滿目荒蕪;第二張是經過30多年的艱苦造林,森林覆蓋率達到94.4%;第三張是推進林場現代化建設的原山人的合影。孫建博說,原山林場建場64年來,開創了林場保生態、企業創效益、公園創品牌的“一場兩製”改革發展模式,從負債4009萬元發展為如今年收入過億元。
                  敢闖敢試、先行先試,林草工作者以排頭兵的姿態,在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方麵不斷探索。“十三五”時期,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不斷深化、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全麵完成、國有林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林草行業迎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
                  進入“十四五”,林草工作者勇擔新使命再出發。“未來5年,原山將著力建設綠色林場、科技林場、文化林場和智慧林場,實現生產經營、管理體製和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初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林場和全國綜合示範林場。”孫建博說。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也帶來了一張照片,是一隻在基地繁育成活的大熊貓。“1994年,基地和成都動物園的大熊貓加起來隻有18隻,並且當中有1/3是‘病貓’。”侯蓉介紹,1987-2000年,大熊貓的年均死亡率高達10%,而種群增長率僅1.04%,平均每年淨增加的大熊貓數量隻有0.85隻。

                  二十幾年來,侯蓉帶領團隊解決了大熊貓繁育、種群遺傳管理、健康管理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科研成果還被推廣應用到華南虎、小熊貓、丹頂鶴、綠尾虹雉、赤斑獰等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上。如今,成都大熊貓種群已發展到2020年底的206隻;大熊貓年均死亡率降低到1.9%,種群增長率提高到12%。



                  說起自己的科研生涯,侯蓉坦言,“就是一個不斷開拓創新,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1994年剛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工作,本是學動物傳染病防治的她找專家、跑實驗室,自學動物繁殖。基地要成立繁殖實驗室,人手不夠,她就自己畫實驗室、實驗台的改造圖紙。實驗室的無菌間,是她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反反複複擦出來的。看不懂進口設備的英文說明書,她就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一句話一句話地啃,直到讀懂。
                  大膽創新、永不言敗,這是林草工作者骨子裏的誌氣。因為他們的努力,“十三五”期間,我國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林草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啟動建設生態網絡感知係統,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草管理深度融合,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新進步。

                  傳承——久久為功接續奮鬥
                  “鸚哥嶺的山路陡峭、崎嶇,我們經常背著背包、帶著砍刀穿梭在雨林中。在水裏泡、被樹枝剮、遇到毒蛇螞蟥,這些都是巡護的常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負責人劉磊說。
                  劉磊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從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畢業後,他卻選擇紮根祖國最南邊的熱帶雨林,進入當時條件艱苦的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問起職業選擇初衷,劉磊說:“我2007年7月畢業,當年6月收到有關鸚哥嶺的分析資料,其中顯示,那裏沒有辦公用房、沒有住宿用房、沒有車,但需要專業團隊和專業人才,需要培養本地護林員。我覺得那裏會有我想做的事、有發展空間,就去了。”
                  十幾年來,劉磊堅守在調查了解和保護熱帶雨林生態係統第一線,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管護隊伍和20人的“土專家”團隊,推動建立了鸚哥嶺動植物博物館,助推鸚哥嶺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成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
                  劉磊說,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林草行業如今正承載著越來越多年輕的夢想。年輕人接過綠色接力棒,成為保護祖國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
                  2020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麵開啟“二次創業”,力爭到2030年,把林場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國領先、國際先進的現代化國有林場。
          麵對續寫綠色傳奇的重任,安長明說:“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是老一代塞罕壩人的人生。我們新一代塞罕壩人要秉承‘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在綠色發展的征程上繼續戰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林草工作者正向著建成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接續奮鬥。



          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劉倩瑋)

          上一篇:林麝養殖基地取香必備工具及材料

          下一篇:林麝養殖基地麝的飼養

          谘詢熱線

          0871-65328012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公園大道酈國溫泉花園小區4-1905號

          郵箱:1315323063@512505.com

          手機版

          © Copyright 2018-2019 雲南麝達林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支持: